网上看到过一个视频,截取的是老电影地道战里的片段:往后的形势,会更加困难,区委指示,叫我们村自为战,坚持斗争,一定要坚持,坚持就是胜利。
前一段还流行一句话:今年是过去十年最差的一年,但可能是未来十年最好的一年。
那一年见到的人一起聊天,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大倒苦水,生意不好做,赔钱,愁啊。
也是那一年开始,一些年轻人的资金链断了,信用卡还不上,开始在多个平台上借网贷,很快把自己的信用透支完。
到了2020年,疫情开始,雪上加霜,小老板们纷纷关门倒闭,打工的年轻人一部分回到老家结婚生子,一部分留在郑州的开始不还信用卡和网贷。
随后几年我就接到很多个银行或某平台找某某人的电话,说这人欠钱不还,手机号换了找不到,查他或她的联系人好不容易找到我这个还接电话的,请我转告这人马上与他们联系。
其实我也愁啊,他们有些人也欠我的钱啊,看他们那么困难我用信用卡帮他们周转,谁知道也都还不上了。
现在回头看,2008年次贷危机,全球经济不景气,但我们用4万亿大基建投入拉动,随后房地产一路高涨,我们的城市化突飞猛进,带动了各行各业。
可2015-2018年美元缓慢加息以及美国针对我们金融战贸易战科技战的恶果还是慢慢显现出来,尤其是我们的房产价格慢慢的升高不得不加以调控,房住不炒的概念提出,房地产市场冷却下来,市场随之一片萧条。
虽然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我们的出口依然强劲,可郑州这个内陆城市,农业大省的省会,前些年依靠房地产拉动起来的商业服务业繁荣和人口聚集,对房地产实在是太依赖了,房地产市场一旦不行,那就影响巨大。
疫情过去两年了,现在看情况并没有明显好转,反而增加了一个现象:大量年轻人躺平了。
前一段参加同学儿子的婚礼,跟另一个同学聊天,他的孩子美国留学研究生毕业后在美国干了几年,现在回来后呆了半年还没找到比较合适的工作。
罗胖在一次直播时也说,现在年轻人大学毕业后考研考一年,准备出国再一年,轻轻松松两三年过去,该工作的时候竟然在家呆着。
分析一下也正常,我们的大学扩招后大量培养的都是坐办公室的白领,现在我们的经济只有制造业比较好,以后也将保持这一趋势,根本不需要那么多操作电脑的办公白领,这些大学生学到的东西用不上,毫无竞争优势。
关键是现在这些大学生的工作规划方向都是首选体制内,这竞争就太惨烈了,堪比考清华北大。
而他们对目前还有用工需求的岗位比如销售、家政、养老行业,又都不愿去干,这需要观念的改变,或是说还没逼到那个份上。
也有人一直建议分流到下面农村乡镇,这是我们的传统优势,很可能是处理问题的最终途径,但现在也不行,这一些孩子上大学不就盼着能在大城市立足过上想象中的现代生活?你让他们现在就回去?这也需要一个过程,需要观念的改变,需要他们被逼得在大城市待不下去。
最后,最现实的原因,是我们现在生活好了,社会保障到位了,这些年轻人的父母家人多少都有点家底,他们啥也不干养着也没问题。
一是国内的,一系列措施之后房地产限购正在慢慢地取消,对一线城市的房价会有一定支撑;消费税改革大概率实施,地方政府日子会好过点,富人消费多就多缴税;鼓励消费的旧换新政策出台,对消费会产生一些拉动作用;多重措施和政策下股市开始上涨。
二是国际的,美国和欧盟释放出降息信号,美元已经降息,加上我们对国外投资国内制造业的限制取消,预计会有更多国际资金进入国内,提振整体经济。
但是,整体形势的扭转肯定会需要一个过程,这样的一个过程也许还挺长,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
2007年次贷危机发生也是因美国房地产泡沫被刺穿所引发的债务危机,这个跟我们这两年的情况颇为相似,比如某大,某植,某创、、、
次贷危机是用了三年时间才结束,除了美国自己的一系列措施之外,还有我们这边4万亿和增持美债的帮忙。
次贷危机之前的情况也和我们这边类似,当时美国也是消费盛行,寅吃卯粮,大学生都在借钱消费——我记得疫情前那几年公司办公室一拨又一拨推销信用卡和POS的人敲门进来,最后的结果就是刚工作的年轻人办卡消费都买了苹果手机。
而我们这次危机线年,国际国内的一系列事件,终于使得我们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最大的一次困难到来,这也是我们快速地发展几十年很多问题积累到极限的必然结果。
看一下这些数字:房地产占整个GDP的26%(全球最高);房地产贷款占银行贷款的40%;房地产收入占地方财政的50%;居民财富的60%是房地产;全国460万亿的房地产规模等于美国欧洲日本的总和;全国人均面积已达45平米。
简单回忆一下,郑州房产价格的峰值是在2017年,随后有两年时间调控政策陆续出台,房价不再涨,交易量下降。
到2023年,买房的人已经很少,二手房虽然大家标价降得不多,但成交价已经降了很多,某些偏远非热门房源已经腰斩。
到现在的二手房市场,一个市中心的学区房,挂牌四十多套,每个月成交连一套都不到,要想成交价格要比平均标价下降25%,就这还很少有人看房。
现在新房虽然国家不允许降价,但开发商利用精装修和送车库露台等方式,已经实质降价了。
按照现在的国际国内形势和类似的周期规律,房价应该还没有见底,但下半年的成交量也许能增加。
我来预测的话,最快明年下半年我们的房产价格会触底,跌到2008年的价位不太可能,因为这中间有货币贬值因素,但跌到2012年的价位是大概率。
国家刚出台了存量房房贷利率调低的政策,估计10月底之前各地会陆续调整到位,就是说前些年用较高利率房贷买房的那些,今后房贷利率会降低,也就用不着提前还贷了。
而且二手房房贷首付最低值也和新房拉平,都是15%,还取消了一套房和二套房房贷利率之差,这都是提振存量房市场的重要举措。
如果你有房子想出手,那也就随行就市,别管比最高点降了多少,就按现在市场可接受的价格卖,别幻想着还能涨回去了。
客观说全国大多数地区的二手房价跟最高点比都接近腰斩了,也就是说大多数老百姓手里最大的资产已经缩水一半,不管主观愿不愿意,我们已成功地为国接盘,为国分忧,直接参与了老美对我们的金融战之中,为这次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我们要看清楚趋势,中国已经度过了依靠房地产发展经济的阶段,全国的存量房早已供大于求,我们的产业转型也基本成功起航,新能源车、半导体、造船、大飞机等新质生产力将是未来一段时间的主线。
所以不要再留恋,房地产的金融属性已经弱化,虽然它还是我们最大的资产,但上升增值空间基本没了,就按正常的需求走就行了。
房地产的难关主要是作为国家的整体经济考量,其实对普通老百姓来说,体感并不是最强烈的。
我们体感最强烈的,是债务,其中一大部分是房地产传导过来的,另一部分是我们自己造成的。
我们自己造成的部分,包括信用卡、网贷、民间借贷,还有就是无数企业公司创业或经营失败欠下的债。
说是我们自己造成,也不完全对,这些也都是在国家的整体导向下产生的,前些年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促进消费开展的信用卡大推广,这些才是主因。
正是因为这些债务压在头上,这几年即使国家不停放水,大家也都是借新还旧,没把放水的钱用于消费。
这么做当然还是因为对未来的预期不好,大量年轻人对自己未来的收入没有信心,陷入这种不良循环,说实话能维持住不断链就不错了。
要熬的不止是老百姓,还有各级政府,土地财政结束了,大基建欠下的债务也非常大的数字。
听到有个数字是全国的债务总额三百多万亿,我不是搞经济的不懂这是什么概念,但显然这也是不可能短期解决的。
好在我们有制度优势,我们的政府足够强大,我们的人民对政府有足够的信赖,愿意大家一起熬。
这个国庆节前,我们终于熬到了美联储降息,国际资本开始流入,我们的股市开始大涨,我们正真看到了黎明的曙光。
贫富分化的话题不多说,一句话概括,就是改革开放几十年一直延续下来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这也没啥对错,你要跟科技和生产力更发达的地方学习,不可能只学科技只发展经济,人家那边制度体系的副产品肯定也学了过来,而且在工业时代资本主导的经济体系中,贫富分化是必然的,关键是度的掌握。
不说别人那边贫富分化有多离谱,我们这边一直跟着学习其实也到了离谱的境地,但就这样我们已快超过他们了,只剩少数领域比如芯片了,这时他们不干了开始针对我们,咱们不可以再跟他们学了,才不得不停下来面对这个问题。
这时我们的制度优势反映出来了,毛爷爷提出的为人民服务言犹在耳,我们大一统国家的根基就在于此,有钱人再牛说拿下就拿下。
可毕竟之前大多数财富利润被这些少数人占据,他们为自己和家人很多还把财富转移到了国外,而国内占绝大多数的老百姓消费力随着大环境下降了,这一系列连锁反应,消费下降——东西卖不出去——企业降薪裁员倒闭——消费力进一步下降、、、
这个问题要解决,除了改善大环境,尽快让经济发展形势好起来之外,还可以做一些事。
一是前面说过的,降息降准,发放补贴,旧换新,消费券等等,这不国庆节我抢了两张餐饮券,一张请老爸吃了一顿东北饺子,另一张买了17个包子。
二是消费税房产税离境税改革,让富人多缴税,而且把一部分税收下沉到地方政府,让地方政府多点弹药补贴老百姓。
三是充分的发挥股市这个蓄水池的作用,让国际资本更多流入进来,一方面聚集资金发展经济转型产业,另一方面让股民跟随股市获取一些收益,缓解债务。
四是加大宣传树立信心,让大家看好未来敢于投资和借贷,落实对非公有制企业和个体经营者的信贷支持,让资金去到不躺平继续奋斗的人手中。
五是出台办法解决前几年个人债务问题,这个不解决,很难把消费提起来。当然这是个很专业的事情,我不是搞金融的说不出啥,希望有高手想出办法。
六是我自己想的,其实现在物资供应很丰富,除了基本生活保障,其他的消费很多都不是必须,而且现在提倡节能环保,新能源方面的可以大力提倡,关系国之命脉的半导体和军工医药方面要继续加强,别的领域没必要强调消费了。
我这么说是联系到经济运行的本质,当我们强大到能够收复湾湾祖国统一,能够威慑别人不敢欺负我们,我们就可以不追求快速地增长,国泰民安,繁荣昌盛,老百姓安居乐业,享受到科技发展带给全人类的福利,就行了。
也许这太理想化,不符合丛林法则?可是人类进化到现在,与其争斗不休自我毁灭,真不如和平相处,一起琢磨怎么过的更好活的更长提高幸福指数,不香吗?
老龄化和少子化是一起出现的。人类发展进入现代化生活,不仅温饱了,医疗条件也改善了,人的寿命增加了,这不是啥坏事,可为啥生活越好年轻人越不愿意生了呢?
商业化的一大特点是过于追求自我,把自己的成就都归功于自身努力和奋斗,而忽略了是整个社会赋能了个体。
可是东亚的日本韩国,骨子里还是东方文化,没有西方的宗教加持,这就造成年轻人生活越好,越追求个人享受,今朝有酒今朝醉。而且他们由于没有国家主权,发展受限,年轻人对未来期望值不高,自己躺平还生活无忧,可结婚生子就不行了,生活上的压力会增加很多。
中国这几年也到这个关口了,90后00后生活不是一般的好,无忧无虑的,让他们结婚去照顾他人,生孩子改变生活重心,他们不乐意就并不奇怪。
好在我们和日韩不同,我们是独立自主自己说了算的,虽然这几年不景气,但跟全世界比,我们仍旧是最好最有潜力的。
经历了这几年的低谷,很多年轻人慢慢的开始改变观念,逐渐把自己融入到当下社会中,而一旦他们找到了自己的正确定位,结婚生孩子也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只要年轻人的观念转变过来,不再过于追求自我,把个人得失荣辱放到更大的意义中去,老龄化少子化的解决都是水到渠成。
我最近见到几个年轻人,都是苦苦打拼一地鸡毛的状态,我对他们说:真困难了要求助父母,要明白现在啃老这个词已经过时了,老年人基本没负债,还有稳定的退休金,你们辛苦打拼虽然挣钱少,但国家把该给你们这部分给你们的父母了,这叫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
还有养老产业,会是一个很大的市场,年轻人只要改变观念放下身段,用自己的劳动付出去挣老一辈的钱,那是实打实的双赢。
不过这方面还有一个问题是需要解决,现在很多年轻人父母在农村的没有退休金,这些年轻人又是在城市里没有根基债务压力最大的,所以对农村人的养老金问题要尽快解决。
前一段热映的电视剧凡人歌,虽然剧情不够严谨,但浓缩了当今社会的诸多问题,其中就包含有高学历白领去当月嫂以及摆地摊的案例,都是靠自己的劳动挣钱,不丢人。
一旦观念和社会风气扭转过来,退一步海阔天空,别都梦想着像以前影视剧里坐办公室打电脑喝咖啡那样工作,年轻人就会明白,老婆孩子热炕头,组建家庭后依然可以过得很好。
四个难关说完了,最后还是要强调一下,房地产是普通人为国接盘的载体,不管你愿不愿意,你已经接了。假如没有老百姓接盘,整个经济会崩溃,每一个人都会过得更惨。
房产可以承载巨额的债务,实现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因为房子只有本国居民承担债务,别国干涉不了,在此过程中GDP和各行各业都能够迅速发展。
这个重生也并不是每个国家都能做到,美国当时是转向互联网和医药等行业,后来又转向金融,所以它一直能维持。
韩国也一样,也是因没有主权任美国收割,现在后继乏力,只能跟着美国一起阻击中国。
日韩的出路其实也很明显,就是换车,搭上中国这辆车,真正建立东亚自贸区,不仅经济有前景,还能逐步摆脱当儿子当走狗的窘境。
而我们呢,现在转向汽车造船飞机等等,等这部分产能过剩了,可以再转向第三产业,就是第三次经济转型。
第三次转型的产业是对自然资源依赖较小,债务转移比例较大的产业模式,我们依托14亿人这个庞大基数和率先实现的信息化基础设施,肯定也是大有优势。
这就和美国形成鲜明对比,他们是依靠独步天下的军力保障,大搞金融和高科技,输出债务,向全世界收铸币税和专利费,然后利用美元潮汐,收割其他工业国,制造中等收入陷阱。
这种玩法就是我只要自己好,你们就不能好,好到某些特定的程度我就要把你干趴下,把你辛辛苦苦创造的财富拿过来我自己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