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吉林省長春市的一汽解放汽車有限公司裡,卡車廠沖壓車間中機器的轟鳴聲不斷,隨著沖壓模具起落咬合,金屬板材在模腔中被壓制成各種形狀。“它們組合在一起就成了卡車的外殼。”43歲的馮斌(上圖,本報記者祝大偉攝)是沖壓車間模修工段班長,帶領班組負責薄板車間兩條自動化沖壓生產線沖壓模具的維護作业。
1997年從技工學校畢業后,馮斌進入一汽公司從事模具維修作业。在沖壓車間的模具維修區,一塊塊4米見方的模具整齊摆放。“模腔內比頭發絲細小的瑕疵都不能有,瑕疵會導致零件批量報廢。”馮斌隻需用手在如鏡面亮光的模具外表輕輕滑過,便能察覺出是否有異常。
模具的磨損,90%以上需求手艺修復。24年間,馮斌幾乎每天干著比繡花還精細的手艺活,刮削、焊接、打磨……在外人看來,模具維修崗位单调、辛苦,但他一向踏實作业,逐漸成長為一名高級技師,還獲得全國技術能手、吉林省首席技師、省市勞動榜样等稱號,享用國務院特别津貼。
剛到車間時,馮斌並不熟悉業務,為了學好技術,他報考了夜大,在7年時間內完结了機械制作、模具技術、自動化操控等專業的學習。2003年,公司的榜首條自動化生產線建設投產。當時,公司裡沒人了解自動線模具的生產結構和程序編排。馮斌暗下決心要讓這些進口模具在自己手中動起來。於是,他每天不分晝夜跟班學習,終於在半年后把握了近百套模具的結構特點以及自動化設置。
2012年,馮斌代表公司參加全國第二屆模具工職業技术競賽。比賽中,他打磨整套模具的間隙悉数操控在0.03毫米至0.05毫米之間,最終獲得大賽“企業職工組優勝一等獎”,被颁发“全國操作技術能手”的榮譽稱號。
“在磨練中才干成長。”馮斌感嘆,模具維修是一個復雜的高技術工種,一個工人需求經過近10年的磨練才干算老练,“既要有精深的手藝,又要有解決問題的才能”。
馮斌發現,車間裡雙動壓力機由於結構復雜、精度低、動作慢,嚴重影響產能。於是,他加班熬夜研讨,最終研讨出大型雙動式拉延模具改造技術,使得產線整體產能相對於傳統工藝十万火急兩倍以上,均匀每年節創產值超3000萬元。
近年來,馮斌先后解決了15項質量難題,完结12項技術攻關。他發明的“凸凹模光線檢測法”等多項實際操作技術被推廣至整個模具維修及制作行業。“技術工人多一份熱愛和匠心,大國制作就多一份底氣。”馮斌說。